博文小说

博文小说>割鹿记无罪百度百科 > 第二十七章 斯人真如禽(第1页)

第二十七章 斯人真如禽(第1页)

毕竟杨世奇是港城的地产和金融大亨,最赚钱的两个行业的领头人,在内地几百块钱的价格,他完全不放在眼里。  也是六年前的一次巧合,他发现内地竟然有如此性价比高的拍卖行。  在港城,他们虽然可以明目张胆的参加拍卖会,但里面的价格非常高,至少也要几千港币,才能买下一件像样的古玩。  和此刻的内地相比,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 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,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内地的地下拍卖会,用极其廉价的价格拿下文物,在高调的送给英国博物换取爵位。  要知道这时候的港城,英国公民的身份就高一些。  尝到了甜头之后,他更加热衷于来内地,甚至为了获得名额,参加了多起慈善捐赠,美名在外。  但他的这种小手段,林然已经见的太多了。  人们的目光纷纷看向杨世奇,他却显得很淡定。  拍卖师说道:三百五一次,三百五两次,三百五——成交!  虽然没有人跟拍,但第一件文物总算是卖了出去,杜天心里松了一口气。  第二件文物被推上来,人们的反应就不一样了。  在欧美人心中,华夏最精美的就是瓷器,因为他们的名字和瓷器一模一样。  此时摆在拍卖桌上的,是一个高三十厘米,直口短颈的青花大罐。  拍卖师介绍起了文物:这是清雍正时期的青瓷罐,是宫廷的产品。  造型端庄而又饱满,通体绘着青花的装饰。  和平常见到的青花瓷不同,上面的花纹颜色清淡,且呈现为灰蓝色。  是用青料烧制而成,顶部绘着忍冬纹,胸部则是牡丹缠枝,腹部是松竹梅纹,在底部,还环绕着莲瓣。  这件文物,采用的是三段式布局。  这种布局方式非常考验画师的技术些纹饰,充满了古朴之气。  林然当天晚上细细观察了青花瓷器。  这件瓷器,虽然是清宫的藏品,实际上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官窑作品,因为其线条使用的是外粗内浅的画法。  而且,当时他注意到,青瓷大罐釉色是白中透青,在聚釉处仔细观察还有淡淡水绿色,正是宣德年间文物的特征。  当然,他没有提,王东也没有看出来,他们收来的时候,对方商会只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清朝的文物,他们便往这个方向进行鉴定了。  杨世奇对这件文物显然非常感兴趣,他和工作人员交头接耳,一会儿工作人员点头答应了他的要求。  然后,从他身边走上台一个中年男人,穿着唐装。  杨建龙有些诧异,低声说道:干爹,那个该不会是我们的作品吧  他把声音压得非常的非常低,生怕被其他人听到。  得到了林然肯定的回答,杨建龙到吸了一口冷气。  干爹,我们怕遇到麻烦了。  怎么了林然问道。  那是李余,是以前我们天乐行的大师傅,和吴友齐名,但由于他心术不正,被我们开除了。没想到他会在这里。杨建龙扯了扯胸前的衣服,似乎在透气。  和吴友水平不相上下,,那确实是有些眼光的。  胸前还别着胸针的男人将他手中的碗取走。  李余走上台后,拍卖师往后退了两步,把鉴定的工作交给他,然后还拿着话筒对在场的人们说道:这位是港城知名的鉴宝大师,他对这件青花瓷感兴趣,决定现场为我们进行鉴定。  众人哗然,也有人表示了不满,觉得杨世奇拥有的特权太多了。  这简直是为他私人召开的拍拍卖会。  林然没有理会周围的闲言碎语,目光盯着台上的李余。  如果说是他们认真制造,完全不担心会被看出问题。  可是现在,为了让钱大富受到教训,故意留下了破绽,而破绽在就在罐子内部,林然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。  只见台上的李余已经开始观察大罐的胎质,他将大罐稍微倾倒,查看圈足的款识。  眼神中却出现了一丝惊讶,他没有说话,直接走下了舞台。  留下拍卖师一脸尴尬,然后说道:看样子师傅已经鉴定完了,不知结果如何  李余没有回答,而是用手挡着,和杨世奇切切私语几句。  杨世奇片刻之后就举起了牌子。  出价一千五,又是在起拍价上直接加了一百块钱。  虽然他没有直言,却用动作告诉了其他人,这是真品。  就算他有钱,其他的人也是被财团安排来的,他们纷纷开始喊价。  杨建龙总算放心下来,低声问道:干爹,他看见什么了怎么突然直接开价  他也知道,对方肯定是看到了关键,才会被诱导。  林然笑道:他是个有经验的人,一眼就看到了罐子底部的字。  因为这件文物是按照清代文物进行拍卖的,实际上,下面有大明天顺年制六个青花楷体字。  在华夏的瓷器史上,这是文物的空白期,因为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一名收藏家拿出过这段时期的瓷器。  并不是没有生产,而是市面上的存货极其稀少。  看到了这六个字,,他当然会想一切办法将其买下。  所谓的空白期,实际上指的是明代的三个朝代,天顺正是其中之一。  因为文物稀少,所以业界人士普遍认为,空白期的时候,官窑并没有烧制瓷器。  虽然在后期出土的文献上提到了官窑的作品,但由于这个时代正值动乱时期,有可能全部被毁掉了。  这个朝代的瓷器,品质上可能不如永乐时期,可是终究物以稀为贵,存世量少,被认为是稀世珍宝。  林然第一次看到这文物的时候,也觉得有些奇怪。 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,有人宣称发现天顺年造的明代瓷器,可是经过一一查证,都是明代后期的仿品。  唯一一件被官方证实的,还是山西博物馆当中的天顺大同马青花瓷炉,那确实是天顺年间的瓷器,但明显是民窑产品。  他第一次看到的时候,也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仿品。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